跟文臣们走得近一点,那些武臣们自然不免会心里不痛快,甚至於跟文臣们争吵冲突。
历来做皇帝的最怕就是这种纠纷,最感棘手的也是这个问题。
历史上有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战国时赵国的元帅廉颇与大夫蔺相如,两个人都是国家的柱石重臣,能合作无间,则国强势盛。
在强敌窥伺之下,亦能屹立无恙,廉颇是受了蔺相如人格的感动,化去嫌隙而成为佳话也使赵国在强秦的逼迫下,得保主权的完整与独立。
可是後世的武将,未必能像廉颇那样知道错,肯认错,文官也没有蔺相如的容忍与宽大。
纷争时起,太宗皇帝的这种做法,倒不失为良策,使得那些掌兵的功臣们个个都矢志效忠,保全了唐室的国祚。
太宗皇帝晚年不堪寂寞,引进了才人武则天。
而这高宗皇帝又跟著为之所惑,遂至武后当权,形成了历史上的第一位执政皇帝。
武则天几度想废了太子中宗,而改立侄儿武三思,使皇室易姓,最後终於因为那些藩王功臣的反对而止。
徐敬业等起兵清君侧,公开讨武,终於将中宗又拥上了座。
却因为夫权的不振,被皇后韦氏所控制,差一点又演成了第二个武则天,结果又是仗著功臣的外援,驱除了韦氏的势力。
唐室的江山屡经变故而未易,主要是靠著外臣的支持,也是贞观世民皇帝的那一著棋下得好。
李世民传给他子孙的一个保国祚永固的秘诀,就是对功勋外臣必须要礼敬,让他们手拥重力,戌守远地,以为权力中心的外翼。
所以开国公李氏一族也是在这个情况下受到重视,皇帝对他客气,却又供得远远的,就是不想他们来干预朝政。
换句话说,皇帝治国有他自己的一套,不希望外藩也来干预,李存信不会晓得皇帝的做法与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