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奇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奇阁 >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 第九十三章 改变大明的生产模式

第九十三章 改变大明的生产模式(4 / 6)

,又可以让人们使用的起,能把更多的荒地,沼泽变成良田。”

“例如蒸汽机,可以用在荒地的浇灌上,让百姓们开垦更多远离水源的贫瘠土地。”

“甚至可以直接修建水渠,把河水抽到水渠中,灌溉无水的土地上。”

其实更好的办法。

是从美洲获得番薯。

明末的先民,冒死偷回西班牙从美洲引种在吕宋的番薯藤,回到家乡福建种植。

根据知网的学术论文,靠着明末引进的番薯,和推广的玉米,也就是各地地方志中的玉黍蜀,正好在清初推广开。

这些新农作物加入传统轮作,只用了百年的时间,就从文人笔中定义的蔬菜上升到主粮。

让清中期人均口粮在传统轮作的种植技术的基础上,增加了九十公斤,为促进人口大增长打下了根基。

生产力才是核心。

番薯是古代农业的大杀器,直接促进农业的生产力进步,解决了许多的问题。

朱高炽轻飘飘的几句话,犹如重鼓敲在人们的心里。

看见众人都不说话,朱高炽茫然的问道。

“怎么了?”

葛诚欲言又止,姚广孝犹如看天人,那太监也是满脸的崇拜。

朱棣吞了口口水,艰难的问道:“老大,你这蒸汽机的法子,为何一直不说?”

“这重要吗?”

“不重要吗?”

朱棣反问。

朱高炽摇了摇头。

明初的社会环境问题,在他看来根本不是粮食的问题,而是社会生产模式的必然弊端。

就算明初的粮食再翻一倍,仍然还会有流民。

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基础,称为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的需求,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