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相公在此事也没有责任,就不必请罪了……”
“朕知道的,蚕盐乃是积弊,非是一朝一夕……”
蚕盐,最早可以追溯到后唐时期,是后唐朝廷推出的一项针对非产盐区的贫困百姓的福利政策。
在五代时期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因为这个政策,解决了那些不在产盐区的农民吃盐的问题。
其大体运行方式是——每年春二月,非产盐区的农户,可以向官府申请购买廉价食盐,等到夏季再用蚕丝织成的绢布,抵充盐钱。
这就是蚕盐名称的来历。
它通过官府向贫困农户,进行食盐定点配额销售的方法,让那些吃不起盐的农民,也能吃到食盐。
同时,蚕盐的价格很亲民——制度,一斤蚕盐,只需要缴纳价值百钱的绢布就可以了,这甚至比私盐的价钱还低!
最重要的是——蚕盐还可以给农民提供一种紧急金融救助。
盐,我们都知道,是可以卖钱的硬通货。
而官府配属的廉价蚕盐,农民申请到以后,是不需要马上给钱的,可以等到六月份蚕丝织成了绢布后,用绢布抵充。
这样,农民就可以变卖其中一部分食盐,换来资金,渡过青黄不接的岁月。
在争霸天下的时候,为了争取民心。
蚕盐制度,一直被有力的推行着。
大宋立国后也同样继承了这个福利政策,用来安定民心。
然而……
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随着,地方官府财政破产。
蚕盐就不可避免的被人盯上了。
先是改变了蚕盐的支付方式——从原来价值百钱的绢布,改成了输粮。
这下子,就彻底改变了蚕盐的济贫性质。
彻底的将之变成了一个掠夺剥削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