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了一些烟火气。
这里的人很多,熙熙攘攘,摩肩擦踵,不仅有汉人,还有许许多多的少民。
尽管他们穿着的服饰不同,但语言却是一致的。
这是官学扎根云南十几年来的成果,也是“洪建永”三朝五十七年对云南移民五十余万的结果。
青砖路和水泥路代表着不同的街道,不同的时代。
当杨涟走到水泥路上的时候,他也就知道自己距离到家不远了。
四周的建筑开始变得稀少,农田开始出现在杨涟的目光中。
再往前走,不远处便是他的家,一间三进三出的小院子,花费了杨涟一年的俸禄。
“回来了!”
院子的门没有关着,赖于当地的民风淳朴,因此杨涟只是喊了一嗓子,便在门口准备的水盆里洗了把脸,擦了擦后便绕过影壁,准备看看开饭没有。
只是当他绕过影壁后,他才知道为什么自己妻子让小儿子急忙通知他。
正厅里,一道熟悉的身影坐着看书,那道身影太过熟悉,似乎每天都在杨涟梦中出现,因此当他真正出现的时候,杨涟甚至怀疑是不是梦?
他急忙往前走,因此一连碰倒了院内的几张矮凳。
“回来了?”
那人抬头,比杨涟记忆中成熟了一些,但不难认出。
“你怎么来了?”
杨涟走进会厅,看着坐在主位的朱由检,一时间居然激动的不知道说些什么,只能憋出这么一句。
“随皇兄南下,看看百姓生活,也顺道来看看你。”
“你这《手札》倒是写的不错。”
朱由检晃了晃手上的书本,杨涟闻言看去,这才发现是自己平日里闲暇时所写的手札。
那上面写的都是杨涟对朝廷下发新政策的见解,不过似乎是得到了教训,杨涟是考究了百姓感受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