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生活变化才记录下来的。
里面的记载中,大部分政策推行都是好的,但也有一部分值得诟病,还有一部分过于繁琐重复,百姓理解不了。
当然,除了针对新政策的记载,里面还有关于百姓困难的记载,比如看病、去官府办事、迁移、收税、吃喝、农业等等方面。
“我看了,写的不错,回头我让人抄录一份带走,可以供太子监国时作为参考。”
朱由检认可了杨涟的手札,这比让杨涟带出一班都能考进顺天、应天府学还让杨涟骄傲。
毕竟朱由检从来未在政治上认可过他,这算是他第一次得到朱由检在政治方面的夸奖。
“这次来,准备多久?”
杨涟坐在了朱由检旁边的主位上,他还是将朱由检当做当年的朱由检,这让朱由检比较宽慰。
“皇兄前往麓川查看移民的生活,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我最多也就是待一个月。”
朱由检解释了时间,杨涟闻言却点头后说道:
“大理的百姓生活很好,你在这里待一个月只能一无所获。”
“你需要去的是滇南,那里的少民多过了汉人,治理很不容易。”
“滇南?”朱由检略微皱眉,杨涟也点头道:
“孟艮府的百姓至今不过六万,其中有四万是傣民。”
“由于气候闷热,许多人家移民都不愿意过去,那边自然也就移民甚少,汉化进程太慢。”
杨涟的话让朱由检点了点头:
“这些事情,倒是没有人和我说过。”
“你也是忙人,这些事情都得事无巨细,那恐怕也迟早累死任上。”杨涟不免说起了朱由检。
能像他这样说朱由检的人不多了,便是杨涟,今年也已经七十岁高龄。
“就藩一事,确定是明年冬至?”
杨涟看着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