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换守月曜日和日曜日的府学,和换班的教习也都交代好注意事项。”
“是。”两子作揖,并笑着催促道:
“父亲赶快回家吧,母亲刚才已经让五郎来催了。”
“唉……妇道人家,吃饭也催的这么紧。”杨涟话里抱怨,脸上却全是笑意,似乎十分享受这种生活。
“我先走回去,等会让五郎来给伱们送饭。”
杨涟交代着,却遭到两个儿子的埋怨:
“走路得一刻钟,你还是坐马车回去吧,反正不过两文。”
“等爹您走回来,我和二哥怕是已经饿死了。”
“你们啊……”
杨家的气氛很好,除了大儿子杨之易是个官迷,跑去了京城外,其它四个儿子都已经扎根在了大理。
“走了!”交代一声,杨涟转身回了家。
不过,他还是没有坐上马车,而是把马车留给了学子,自己走回了家。
杨家院子在杨涟担任府学院长后便搬迁到了太和县内,距离府学不过三里地。
因此每日走路回家的时候,便是杨涟可以陶冶情操,观看百姓生活的时候。
大理太和县经过工部扩建,实际上可居住二十余万人,但现在只有五万人常住,这也就导致了城内的建筑相隔甚远,只有主干道两侧才有做生意的屋子店铺。
这里对于正在进入工业革命的大明来说,还只是一个原生态的边陲小城,没有什么游客,只有土生土长的人们和雪山上的云卷云舒。
太和县的主干道上有人摆摊,有人逛街,人流熙熙攘攘,非常热闹。
偶尔透过小巷,可以看见城内的村庄和田地,静谧的村庄背后是遥远的城墙,城墙上方的远处是连绵的雪山,风景秀丽,让人心旷神怡。
城内的钟楼古色古香,楼下四周有一些小吃摊,和撑起的油纸大伞,让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