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奇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奇阁 > 信息全知者 > 山海经番外:真实的昆仑与百神

山海经番外:真实的昆仑与百神(9 / 23)

昆仑’的历史,这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特征。

《周礼·考工记》:“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外有九室,九卿朝焉。”

西汉的《大戴礼记·明堂篇》也写了“明堂者,古之有也。凡九室,一室而有四户八牖……明堂者,明诸侯之尊卑也,外水曰‘辟雍’。”

《明堂月令论》还说了“明堂制度之数,九室以象九州,三十六户,七十二牗,以四门八牗乘九宫之数也。”

《淮南子》:“明堂,王者布阵之堂,上圆下方,堂四出……”

这些都是对明堂的描述,历朝历代,明堂形制各有不同,但万变不离其宗,都和山海经里的昆仑墟描述大体对应。

比如建筑格局法天象地,基址方形四达。比如建筑附近有水环绕。

还有一个,就是明堂为三重台阶式,这和淮南子中对昆仑的描述吻合。

昆仑分为三层,第一层叫凉风之山,登之而不死。第二层叫悬圃,登之乃灵,能使风雨。第三层,乃为上天,登之乃神,是谓太帝之居。

考古的新石器时代,距今六千年的红山文化,就有‘三环祭坛’。五千年前的良渚文明,也有三层台阶的瑶山祭坛。

仰韶文化的双槐树遗址,也就是所谓‘河洛古国’,更是有三重结构的大型环壕。还有黄土高原上的‘南佐遗址’……总之很多,我就不列举了。

把宗庙祭坛建成三重台的形式,是自古有之。

是整片古中华文化圈,各种不同新石器文化的一种共同文化因子,即‘天地信仰’、‘祭祖乃灵’、‘天圆地方’等要素。

还有一个论证,那就是在早期典籍中,‘昆仑’一词,有时候是直接指代‘明堂’的。

比如《史记·封禅书》记载了汉武帝封禅泰山,降坐明堂于山之北:“济南人公玉带上黄帝时明堂图,图中有一殿,四面无壁,以茅盖之,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