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奇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奇阁 > 慈禧全传 > 第十六章

第十六章(9 / 24)

这极少数的人,包括了他的一兄一弟。惇王这天显得很象个做哥哥的样子,安慰他说:“老六!你别难过,一步一步来。军机上少不了你,过些日子上头就知道了。”

“我难过什么?”恭王故作豁达,“总算还教我管洋务。未到‘不才明主弃’那个地步。”

醇王则是对倭仁深表不满,尤其因为倭仁在内阁会议中,居然倡言醇王的奏折,可以不议,觉得形同藐视,有伤自尊。便告诉曹毓瑛,说方鼎锐替他拟了一个参劾倭仁未将朱谕明白宣示的奏稿,决意递了上去。

文祥一向周密而持重,眼前他又代替恭王成了军机的领袖,责任特重,更需力求稳定,所以对于那些爱耍大爷脾气的王公,有些喜欢鼓动风潮的言官,多方疏导,希望把局面冷下来。同时他也跟恭王作了好几次面对面的促膝密谈,在整个政潮中,他虽是局中人之一,却能站在局外冷眼旁观。他为恭王指出,有些人的目标是在曾国藩,幸而不曾牵连,无碍军务,为不幸中的大幸。

其次,薛焕、刘蓉一案还未了,倭仁另有一折请旨,所谓“行贿夤缘”一节应否查办?慈禧太后已面谕军机,命薛焕、刘蓉明白回奏。颇有人唯恐天下不乱,如果处理不善,引出意外风波,会兴大狱,那就大糟而特糟了。

因此,他劝恭王忍耐,先等薛、刘一案料理清楚,然后再想办法,复回军机。此时务宜韬光养晦,千万不要节外生枝。恭王自然能够领略他的深意,听从劝告。但这一次打击在他认为是颜面扫地,再也无法弥补的事,所以心情抑郁,不断摇头叹息,任凭文祥百般慰劝,也难把他的兴致鼓舞起来。

倒是醇王十分起劲,递了那个折子,一看三天还没有下文,叫他的妻子进宫去打听消息。七福晋还弄不清是怎么回事,进宫请安,正好慈安太后也在,谈了些闲话,她忽然冒冒失失的问道:“弈譞有个折子,两位太后不知看了没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