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奇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奇阁 > 范公堤 > 第九章 上忠于国

第九章 上忠于国(8 / 9)

何必理他?”

三百年啊,要翻阅多少史料?没有现成的,得从史书的字里行间去搜寻吧?难怪征集了三州州志、各县县志、灶甲簿历等各种史料,这间“清白堂”——是范大人为盐仓衙门议事房取的名字,一语双关——都堆满了。还常喊林逋那些老人来谈天说地,也是为这事吧?讲起来难以置信,他一个盐仓监,朝廷堂堂从八品的官员,偏生对这些三教九流和颜悦色。林逋就是个大夫嘛,不过年纪大阅历多,有个好友朱宏儒懂水利而已,范大人与他们常常一聊半个时辰,还写过几首诗相赠呢。林逋裱贴在医馆墙壁上,引得人人观瞻:

萧索绕家云,清歌独隐沦。

巢由不愿仕,尧舜岂遗人。

一水无涯静,群峰满眼春。

何当伴闲逸,尝酒过诸邻。

林逋念着还会叹气:“讲是‘何当伴闲逸,尝酒过诸邻’,范大人心心念念都是公务,看得起我和朱老头,谈的都是水利,哪有闲,哪有逸?酒就更别提了!”

“冯县令这点说得很有道理,不能想当然觉得就该修海堤,凭意气去争论就要修海堤。有个详实的统计对比资料,朝廷容易判断,容易说服不同意见。”范仲淹没有在意晏洛望的腹诽,凝视着麻纸解释道。

常丰堰最管用的,是建成后的唐代宗大历年至唐宪宗元和年之间的六十多年,恰好海潮这段时间特别多,有记载的达二百五十二次,每年四五次,造成侵害的只有十二次,并且伤亡损失不大,可以说坚固牢靠的常丰堰对阻挡海潮效果明显。但确实有过内涝,多发生在夏季连天暴雨之后,西溪河在内的河流水位急速增高,而东流遇常丰堰入海缓慢,河水倒灌成灾,六十多年间有过十六次,确实也如冯奂所说,死过人。中间晚唐到五代,海潮和内涝都大幅减少,唯一的原因恐怕是战祸频频,史书无记载而已。再对比大宋开国至今的六十多年,也就是在常丰堰破败坍塌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