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远了一些。如果说朱由检的地位只是首辅的话,这并没有什么不好,但当他身为皇帝,从上往下看时,内阁挡住了他伸向军权的途径。
若是文明开化,制度完善的现代国家,这自然是好的,但此刻并不是,造反的事情时有发生,一旦内阁正式对六部有了统管权,兵部的地位就至关重要,一旦有人图谋不轨,这种制度下极其容易成功。
这就是内阁一旦变为正式机构的隐患,也是为什么,大明那么多文官,只想着增加内阁的权力,却从不谋求内阁地位的根本原因。
这样的话,他就陷入了两难之中,他想要谋求中旨变成圣旨的权势,而没有足够的利益交换,文官是不可能松口的。
中旨入阁已经是其极限,在想让中旨发挥更大的作用,或者明文规定下来,是绝对不可能的。
而用内阁正名的利益交换,又会给皇权埋下隐忧,但除了这个利益外,朱由检实在是想不到,还有什么可以交换的。
除非,统领军队的权力不在归属兵部管理,不再受内阁影响,如此一来,朱由检才能放下心来。
因此,最终,还是放弃了类似美国的大政府体制,打算选择后世的军委制度。这种制度古已有之,两宋的枢密院制度,明初的大都督府制度,都是最好的借鉴。
明初的大都督府并没有存在多久,并不具备借鉴性,因此朱由检能参考的,只有两宋的枢密院制度,当然后世的一些知识也能帮助到他。
这一番的交替思考,让朱由检豁然开朗,他终于明白,所谓的制度,体制,并无好坏之分,只有合适不合适。
后世美国的很多政治习惯承袭自欧洲,而欧洲,发生的最多的,就是宫廷政变,这种政变并不需要太多的兵马,往往几个人就能成功,当然,这也和欧洲非常重视血统有关系,血统论的甚嚣尘上,让普通人根本无法染指中央政权。
但华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