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立,消除后顾之忧。
此时的晋国,国力已经大不如往昔了,国君虚位,内耗严重,知氏家族独掌大权,与其他三家赵、魏、韩的矛盾突出。偌大个晋国之中,四家你放战罢我登场,闹得乌烟瘴气儿,就好似三十六计一般,使劲浑身解数儿,斗得不可开交。用于内斗,自然就无暇外斗了,晋国对秦国的军事压力骤减。秦国的君臣们看在眼里,喜在心中,整日里掰着手指头过日子,等待晋国内乱的那一天。按这个形势,晋国早晚会出大乱子,那时秦军便可以南下牧马了。
秦刺龚公即位第二年,各国派人前来祝贺秦国新君,这其中包括蜀王派来的使团。蜀国的这种态度,说明蜀国与中原的交流并未终止,蜀国并不打算闭关自守,在蜀人的眼中,秦国恐怕无力南犯。再者说来,有汉中的天险在,只要守住几条入蜀道路,不怕秦军。
秦国垂涎已久的汉中,这时已经是另一番景象了。与关中平原和四川盆地相比,汉中的领土要小得多,汉中的土地十有七八都是崇山峻岭、穷山恶水。只有汉水沿岸有一块儿小小的冲击平原,为汉中提供赖以为生的粮食。这样的地理环境导致了一个结果,那便是汉中能养活的人口过于稀少,以至于没有一支数量巨大的军队。就因为这一点,汉中不可能作为一个独立的诸侯国存在,在关中的秦国和四川盆地的蜀国之间,他只能彻底倒向一方。
秦国要想南下入蜀,必须要下收取汉中,然后以汉中为基地,南下入蜀。同样,蜀国想要北上,也必须以汉中作为跳板,通过几条道路进入关中平原。开明王朝那一次突袭,只是特例,之所以能够围困雍城数十天,靠得不过是突袭的突然性和秦人的恐慌罢了。
不仅是秦国和蜀国如此,便是后代的历代王朝,只要是割据蜀中的政权,如果手中没有汉中,必定无法北上,只能在蜀中安安静静地渡过平静的岁月,看中原潮起潮落,城头变幻大王旗了。中原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