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量教育子女安身立命。十年,二十年,三十年过去了,政府已喊尽了反攻的口号。走下心来全力建设台湾。国民义务教育由六年延长到九年,大约是老蒋总统下的最后一张,也是最具有永久影响的手谕。台湾文坛也渐渐传出一些清晰的声音,能帮助我回答外面那些问题,诸如:“台湾是怎样的地方?人们怎样活着?心里在想什么?将往何处去?”
我胆敢主编英译《中国现代文学选集》的另一个信心也来自两次访美期间,我在密西根大学和印第安纳大学那样有规模的图书馆搜寻询问,都没有看到一九四九年以后大陆真正的文学作品。这两校都开设不错的中国文史课程,虽然也有少数亲共学者努力帮中共说“解放”的好话,但多数学者指着书架上一排中共建国后的样板文学,如《向雷锋学习》、浩然《金光大道》、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老舍《龙须沟》等,说道:“中共虽然闭紧铁幕,但是他们政治斗争之无情,人民生活之艰苦悲惨仍是举世皆知的。我们能在这里的教室宣传这些歌功颂德的宣传文字吗?怎么对美国学生解说这些谎言呢?”然后。他们转换话题间我:“台湾有文学吗?”
我望着图书馆放置中国当代文学的书架,空空荡荡,心中暗自想着,也许我回台湾后,有机会可以借着文学评介具体为台湾说些什么吧!就是这一个长期存在的意念,我接受了国立编译馆编纂英译台湾文学的工作。
那是个共同寻求定位(identity)的年代,都似在雾中奔跑,找寻属于自己的园子,最早的年轻作者和读者并没有太大的省籍隔阂,大家读同样的教科书,一起长大。日治时代的记忆渐渐远去;大陆的牵挂和失落感也渐渐放下,对“流亡”(exile)一词也能心平气和地讨论。编纂英译《中国现代文学选集》时,自以为已经找到了共同的定位。因为发行者是国立编译馆,所以选取作品必须有全民代表性,编选公平,不可偏倚遗漏。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