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现代的观点看,其实都有小说的格局。《悲凄》也可以算是很好的散文,它几乎没有任何明显的情节,多年以来,是我学生最后一堂课票选最爱读的小说。
但是,我也希望“高级英文”课程的学生能认识重要的长篇小说"所以每年导
读几本经典之作,如康拉德的《黑暗之心》,伍尔芙《灯塔行》,薇拉·凯瑟两本《安东妮亚》和《总主教之死》,佛斯特《印度之旅》,福克纳《熊》等英文极好的作品。
第二学期后半,我开始讲授一些英美诗。最早几年印讲义,后来买到派瑞编选《声韵与意义》,此书自一九五六年初版,每数年即出新版,随时间增删甚多。全书十四章,从“诗是什么”起始,逐章讨论如何读诗,最后一章“什么是坏诗或好诗”。关于诗的意境、象征、明喻与暗喻、寓意、反讽、含蓄、典故、意义与观念、声韵、意义、形式等,都有举例说明。尤其以将近一百页三分之一的篇幅举例说明“好诗与重要的诗”和“诗的深层阅读”,这也许是中文和历史研究生最简捷可靠的英诗人门了。此书非当适合课堂使用,不但有助读诗,书中详叙诗学名辞也有助于将来读西方文学的一切批评文章,对他们有相当长久的参考作用。
那十八年上我那门文学院“必选”的“高级英文”课的学生,被我逼迫研读原文书,必须回答我随堂测验的无数个“为什么”("Why")。那些问题必须要读完全书才能用英文回答,没有逃避或取巧的门径,一年中大约问答了近百题。十八年岁月,我竭心尽力将这门课达到可能的“高级”程度。那四百多位青年,而今都约五十岁左右。按自然的栽种和收获现象,多数成为社会的中坚分子。他们今日戏称为“黄埔一期”的学生,多数在学术、教育、文化界服务,不乏在文史领域有杰出成就者,黄俊杰、陈万益、吕兴昌、张淑香、陈芳明、陈芳妹、仕正胜、陈秋坤、林馨琴、周伯戡、叶其忠、林瑞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