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奇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奇阁 > 高潮 > 重读柴科夫斯基

重读柴科夫斯基(7 / 9)

古拉?鲁宾斯坦时的情感,让我想起罗兰?巴特在母亲去世后写道:我失去的不是一个形象,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柴科夫斯基将内心的痛苦转换成了伟大的忧伤。就是他那些很精细、动听的钢琴小品,内心的声音也极其清晰。

记者:有人认为,他的小品就好比甜点、薄饼,您怎么认为?

余华:这里有一个如何理解一位艺术家在面对不同作品时,他怎么处理的问题。柴科夫斯基的小品,比如说《四季》,表现的是他对童年岁月的回忆。因为岁月的流逝,这种童年回忆像是蒙上了一层感伤的色彩。其实,柴科夫斯基展示的不是很多人自以为感受到的感伤,他展示的是一段回忆中的现实,或者说是隐私。我听到的就是这些,这些过去岁月中的景色,以及因此而引起的一些隐秘的想法和情感的变化,它们和道德无关,和社会和民族无关,当然和生命紧密相关。柴科夫斯基的这些作品,使我想到许多著名哲学家比如伽达默尔晚年所写的随笔,其力量不是愤怒和激动,不是为了结构世界,而是深入人心的亲切。

记者:对柴科夫斯基的评价,我们感受到现在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对于五十岁以上的中国知识分子来说,柴科夫斯基的音乐似乎是他们音乐文化的源泉,他们一直沉浸在柴科夫斯基音乐的熏陶之中,柴科夫斯基的音乐似乎已成为了他们精神文化的一部分,他们和柴科夫斯基是无法分割的关系。而对四十岁以下,粉碎“四人帮”之后接触古典音乐的较年轻的音乐爱好者,因为他们同时面对整个欧州的音乐,他们中相当多的人就把柴科夫斯基的音乐摆在比较次要的地位。有人甚至把柴科夫斯基的音乐称之为“轻音乐”。

余华:那么,他们没有认为莫扎特的音乐是“轻音乐”?因为相比之下,莫扎特更有这方面的嫌疑。事实上,每一位艺术家都要在轻和重之间把握自己的创作,因为轻和重总是同时出现在对某一个旋律或者某一句子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