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干涸,他们拥有足够的水源。
这些地方,不用浇水,甚至某些情况下,甚至还要考虑水太多了会怎么样,稍稍努力一下,精耕细作之下,都能够达到四五石的产量。
没错,就是这样,早在宋朝的时候,有些产量,已经跟解放前产量差不多,在没有科学的种子之前,只要有足够的水和农家肥,粮食作物已经能够非常不错的生长。
水浇地,是周围相对较近的地方有水,可以通过浇灌的方式,进行浇灌,以保证农作物的顺利生长。
旱地,就是距离水太远,除非一些关键性的生长环节,才会努力的用水车拉过来点水,甚至完全不浇水的土地。
水可是说是生命之源,连生长最为旺盛,甚至可以说可以无需生长的杂草,没有水,也无法生存,仅仅依靠着天降的水,稍稍有点问题,就会减产,就算没问题,一年的收成,也大大的减少。
这实际上是中国北方常态,大部分的土地都是旱田,只能够靠天吃饭,所以,大部分的亩产,不足的1石也是关键。
整个北方的水资源和径流体系,是有水的,可是为什么这么多的旱田,原因就在于人力。
哪怕再怎么勤劳农民,也没有时间和力量,跑到一两里地之外去取水,那个劳动力,就要命了。
哪怕是小麦,一个生长周期,一亩地就需要300吨左右的水,以农民的担子,能够挑多少,恐怕,粮食没有打到,自己先要累死了。
可是通过沟渠连接,形成一连串的水网的话,那就完全不一样了,中国农民的耐劳的程度,超过了世界上所有人,正是他们的辛苦,才创造了辉煌的中华文明。
只要兴建庞大的沟渠网络,让水可以在网络之中平稳的分布,水网周围一两里的范围之中,都可以变成水浇地,这样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对于勤劳的农民来说,他们完全可以承担这个强度的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