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还有徐望华,原任知府李岩也没有马上离开,协助文坤尽快熟悉苏州的情况。
文坤知道责任重大,他离开苏州好多年了,情况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以前在苏州府衙的时候,不过是一名吏员,也不可能知道苏州全面的情况,现如今成为苏州知府,那就需要了解全面的情况了。
兴办义学的事情,马上开始实施了。
这件事情在苏州各地产生的轰动,出乎了文坤的预料。
苏州作为东林党人根基之地,尽管东林书院已经被撤销了,但东林书院的影响还是很大的,东林书院被强制撤销之后,很多的读书人感觉到不平,这样的一股气憋在内心,无处发泄,故而他们时不时的有一些聚会,加之郑勋睿推行官绅一体纳粮的事宜,在苏州的影响也是很大的,所以这些读书人内心郁结的怨气越来越多。
想不到这个时候,苏州居然开始兴办义学了,而且是官府直接承担所有的费用。
义学在每个村镇都要兴办,让更多的小孩进入到学堂读书。
这样的举措,让苏州的诸多读书人惊愕,他们的注意力很快转向兴办义学的事情上面,不少读书人根本不相信官府能够兴办义学,要知道在府州县的每个村镇都兴办义学,那该需要多少的银子,苏州的士大夫家族,实力必须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够办学,让自家的子弟读书,现如今官府承担义学费用,哪里有那么简单。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读书人发现官府是来真的。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办学宗旨,开始在苏州各地大量的流传,官府也开始全面招纳生员,担任义学的先生,每个村镇的义学,按照村镇的实际情况,明确招纳学生的数额,府县官府已经开始在村镇明确义学地点,拿出银子来购买房屋,进行适当的休憩。
官府开出的授课先生的俸禄是很不错的,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