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所有人联名的奏章。
既然是联名奏,署名之人自然都要说说自己的看法了。
参与此次抗倭的,除俞大猷本部外,还有从浙江来的戚家军,从京城来的英勇千户所、锦衣卫北镇抚司。
个人而言,还有翰林院侍读、监军协理仲逸。
如今战事结束,仅是调动各路人马、赏罚军将士两项,颇为棘手,没有朝廷旨意,是断断不行的。
看来,没个十天半月的,旨意是下不来。
如此也好,来福建这段时日,只顾着与倭贼对决,也该轻松几日了。
长途跋涉的,来一趟不容易。
众人说笑之际,戚继光特意提到两个人的名字,一是张大奎,一个是陶朔,要单独为他们二人请功。
张大奎本是俞大猷麾下的一名小旗,按照军功奖赏即可,一出苦肉计,为倭贼‘带路’,最终在乌龙岭‘骂阵’,多次涉险,身负重伤,这份功劳,理应归他。
“至于这个小桃子,是陶家庄的陶朔,他家并非军户,不过他这次功劳确实不小”。
戚继光满意的笑道:“当初,那条从凤凰山通往南山的密道,是他发现的,引流周围水源到大水库、东桥安放炸药,这小子也出力不小”。
众人纷纷点头,陶朔的功劳也是有目共睹:若非那条密道,戚家军很难轻而易举绕到倭贼主力身后,且还不被倭贼察觉。
当然,至于陶朔到底是怎么发现那条密道的,只能说他的运气好了极点。
“关于这个陶朔,我们以协助战事有功,军民联合抗倭,向朝廷请功?如何?”。
这个提议,立刻得到俞大猷的赞同:“这么办,这小子有胆识,人也机灵,是块好料,是从了军,也能派用场”。
众人一致好评,若是这番话让陶朔的老爹陶老头知道,该有多么的欣慰?
谁说只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