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以少胜多的战例,天时地利或有之、对方将帅庸俗或有之,但高昂的士气、钢铁般众志成城,军心决不可乱。
否则,即便地形再有利,占尽天时地利,也回天无术。
有俞大猷、戚继光这样的良将,将士们自然会下一心,剩下的,看仲逸这个军师了。
三国时期,在一次战事,曹操曾遇到一个难题,他分别询问荀彧、郭嘉、程昱,而三人的意见不尽相同,且每人各有各的道理,最后拍板的,还是曹操。
作为雄主,能有如此非凡的谋者,实乃人生一大幸事,好主公遇大军师、相得益彰,才能铸千秋大业。
将帅亦是如此,良将陪良谋,无往不利。
二位将军久经沙场、战功赫赫,倒是这位翰林院的侍读,虽师从凌云子,但大多为理论使然,真正的沙场征战、运筹帷幄,还是差了些火候。
有幸,初涉战事,遇二位良将指点,更是平生难得一大快事。
林宗武与仲逸身为凌云子弟子,当此之时,有件事却不得不说。
某种意义说,此事,也关乎战事。
有师兄在,自然是宗武先开口了。
“林千户,仲侍读,福建一带的态势你们皆已了解,说说看,二位有何高见?”。
戚继光笑道:‘此处我们四人,二位也是奉旨参与军议事,大家畅所欲言即可’。
如此一说,林宗武立刻前道:“海陆两地之地形,末将与仲大人已再次探查,只是,眼下军发生的一件事,末将甚是不解,还请二位将军明示?”。
林宗武所说的,自然是军议论最多的兵书之事。
作为凌云子的弟子,二人心再明白不过:师父已隐居多年,陈年之事,他很少提及,至于兵书,连他们三个做弟子的,都不知详情。
眼下这股风,到底是何人吹出来的?
后军都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