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不是多等三年。虽然赵玮与尚琼清楚他们三人的文章都写得不错,可会试却不是平时文章写得好就够了的,若是落第还好,万一运气不佳,考了个同进士,那可不是晦气之极?
赵玮的岳父米省之就是同进士出身,他平日没少念叨,如果当年多等三年再来考会试,也许就能得个进士出身了,名声会更好听,仕途也会更平顺,可惜这种事没有如果。
吴举人与元举人两位,本来也没打算这么早就参加会试的。但他们家境清贫,哪怕有钱粮可领,身后也有一大家子需要养活。早一日考中,就早一日减轻家里的负责。迟迟考不中,家里就只能继续供着他们。如今他们有明知书馆的工作支撑,衣食不愁,学习环境正好,应试状态也极佳。可这份工作是不可能长期做下去的。最多两年,他们就得离开。到时候已经习惯了书馆优渥环境的他们,重新回到那种清贫的生活中,回到那种无论是书籍、老师还是笔墨纸砚都十分缺乏的环境中,是否还可以保持这么好的状态呢?既然如此,倒不如放手一搏,如果考中了当然最好,考不中,也可以吸取经验。
两位举人有自己的考量,所以才会冒险。易家大郎同样家境平平,但比他们更有把握些。赵玮与尚琼只能在学问上给他们提供帮助,其他的决定却要尊重他们自己的意见,此时也不好说什么,只能祈求他们都能得到想要的结果了。
不一会儿,赵玮与尚琼就看到吴举人欢欣无比地挤出人群,往自家方向去了,显然是榜上有名。与其形成对比的,是元举人,他一脸沮丧,难过地转向了另一个方向,摆明了是知道自己名落孙山了。
赵玮与尚琼对望一眼,都叹了口气。赵玮让人去把元举人请到楼上来,勉励几句,让他不要气馁。他年纪还轻,不到三十岁,已有举人功名,过三年再考,也不算晚。
尚琼也说了许多安慰的话,又给他分析他的文章。当日他从考场出来,就把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