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名谱。在这其中,又以官子谱的名气最大,流传最广。
当然,过百龄编纂的官子谱已经看不到原貌了。现在大家能够看到的,是清代陶式玉版编纂的,但两者之间是有相通之处的。例如在日本围棋界,官子谱同样很受重视,吴清源和桥本宇太郎都曾经系统解说过官子谱。在“原著”这一栏,都会加上过百龄的名字。
必须指出的是,说到“官子谱”,并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讲述“官子”方面的书籍。在我国古代,所谓官子,可以简单理解为“官着”。在很多情况下,更可以把官子谱当成一部“手筋大全”。官子谱被称为“手筋之源”就是这个意思。研究“官着”,其实就是研究围棋中不变的那一部分,属于围棋基本功的那个范畴。说实话,哪怕是到了现在,官子谱都被当成是中级到高级过渡的首选教材。假设官子谱能通关,肯定就能达到业余高段水平。最保守的估计,一成网打到7d以上,那是一点问题没有。
过百龄撰写的这几本书,其实就是一系列的围棋教材。这是一套非常系统,非常全面的围棋教材。在这其中,以“官子谱”的名气最大。也被认为是价值最高。说来好笑,它之所以名气大,是因为这本书的难度最低,受众面最普及。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让“官子谱”的光芒掩盖了另外两本书。但是在当时,在中国古棋承前启后的那个年代,最被大家看重的,其实是过百龄的“三子谱”。
《三子谱》全名是《受三子遗谱》,这本书里记载了二百零四种着法变化,其中“大角图”四十四变,“大压梁”五十变,“倒垂莲”六十变,“七三起手”五十变。此书由林符卿、周懒予、汪汉年、周东候、汪幼清、盛大有六人审定,基本涵盖了这个年代的一流国手。校阅者更是前后共达二百二十七人。编这样一本书,俨然成为当时围棋界的一件盛事。
大家看到这个介绍,会有什么感受呢?没错,所谓的“三子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