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伍来到到大广场,广场上已经聚集了庞大的人群,都是盛装,五彩缤纷花枝招展。
队伍绕场几圈之后,将簸箕饭集摆在大广场的间,鼓藏旗插好,芦笙队将乐器斜靠在旗帜上。
这时,由位寨老站出来大声喊话,宣布簸箕饭的分配。
各村寨的人将分配得的簸箕饭领走,大声呼喊自己村的人来吃。
吃法非常的粗犷,大家围蹲在簸箕周围,拿插子或者剪刀将肉切开,抓着肉蘸蘸碗里的调料,然后就着糯米饭开吃。
手拿装满米酒的牛角的男主人们,则开始在大广场上游行,向客人们敬酒。
苗家人敬酒贼好玩,都不用客人端杯子,只能用嘴对着牛角接,经常个配合不好就被浇身,广场上立刻充满了各种欢笑和热闹。
李君阁这才注意到,除了祭司们和育爷爷家里的人,别人的头上没有那种叫“乃雄乃肋”的小鱼干。
找祭司打听,祭司也说不准,只说这是老规矩,头上有小鱼干的,相当于鼓藏节上种身份的象征。
不管是接下来的芦笙舞,还是更后面的拉牛旋堂,别人见到你头上有小鱼干,就会知道你主家或者主祭的身份,会更加客气。
吃过簸箕饭就已经快要到傍晚了,心急的姑娘们跑去田边打扮起来,年轻男女今天的衣着和平日里有些不同,衣服上多了很多鸡毛作为装饰,这是美丽的百鸟衣。
李君阁觉得当年杨贵妃的霓裳羽衣,搞不好就是受了这个的启发。
终于,场大型的芦笙舞——鼓藏跳月,开始了。
这是年轻人的集体活动,苗族把围着圈子跳舞叫跳圆,把在月光下围着圈子跳舞叫跳月。
广场上有灯火照明,不需要像以往那般燃起篝火,不过气氛非常的热烈,比西方的狂欢节还要热闹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