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逸好奇心起,就把那书拿了起来,仔细一看,却是一本薄薄的译文诗集,再一看,竟然是梁宗岱翻译法国诗人瓦雷里的《水仙辞》!
《水仙辞》---民国成就最高的翻译诗作!林逸曾经无数次听说过这本书。在林逸最喜欢的淘书笔记里,就有对这本书的介绍---
瓦雷里是二战时期法国大诗人,但是由于投靠了希特勒扶植的法国伪政权,在二战结束后被自由法国总统伟大的戴高乐将军判处死刑,但他的诗作颇丰,由民国“最顶尖译文家”梁宗岱先生的译作《水仙辞》,更是达到了民国新文学中译文诗集的最高峰。
为什么这样说?
因为凡是稍为涉猎过翻译的人都知道,译诗难度最高,形到意及,只可偶得,有时甚至触动到内容,某些地方等于重新创作。
即使诗的作者自译亦难逃同样的命运,精通德、法语大诗人里尔克讲述过一次创作经验。1924年,他得到灵感,顺利完成一首德文诗,可是搁笔后,法文原词继续在脑海挥之不去,于是以法文重写一遍,原以为翻译过来便行,结果所得的诗句不仅不同,连主题都改变了。
译诗之难,可见一斑。然而诗歌特有的音乐节奏和美观格式,具有散文无法企及的魅力。因此很多人都不畏棘途,勇敢地上路。在中国翻译史上,梁宗岱是其中一位先行者。如果说翻译家有成名作,那么梁宗岱的成名作就是法国诗人瓦雷里的《水仙辞》,这是他在上一个世纪二十年代游学法国时所译。
当时西诗中译仍在萌芽阶段,有人硬译、直译,结果中文西化,如读天书;有人意译,文字流畅,但常常背离作者原意。处于两者之间的佳作难得一见。《水仙辞》此时出现,令人耳目一新。译者对原作如此心融神会,笔墨如此淋漓尽致,译到好处时,中法文浑然一体,令人难以相信出自一位学习法文不过两三年的二十四岁青年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