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奇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奇阁 > 唐朝好地主 > 第590章 内定

第590章 内定(5 / 6)

不是以家世、名声来录取的话,相信文制举肯定还能录取更多优秀的人才。”

李超对于郑善果的这种敏锐目光也很赞赏,其实这种有识之士很多。只不过没有人愿意来提出改革,就如李超,他更是早就知道,但他也不提。

为什么?

因为如今的科举主要还只是一种选拔人才的辅助方法。朝廷虽不用九品中正制,但隋唐之时,选仕取人,主要还是凭家世。

特别是门荫制下,那些贵族和官僚子弟更是凭父亲的官荫直接出仕。不论是进三卫五府做侍卫,还是做品子,或者是去做亲事、帐内等,这都是入仕之途。

尤其是唐初的官员文武不分,可以相互转换的,贵族子弟以武职入仕,慢慢的就能再转换,限制很低。

在这种情况下,占据着朝堂位置的诸公,那都是现在这种制度下的既得利益者,他们为何要大力推动科举呢?科举那不过是个辅助手段,甚至可以说是给那些关东士族、江南士族,给那些不在朝的大族们一个也分杯羹的机会而已。

真正期待依靠科举入仕的是哪些人?

寒门?不是,真正想靠科举进入仕途,也进入大唐政治舞台的,是那些关东士族和江南士族,他们想要打破关陇军事贵族们对政治的垄断。他们不像关陇军事贵族们那样,在军界有那么大的影响力,他们掌握的是学术权,如果扩大科举,那么他们当然是最大的受益群体。

至于寒门阶层,甚至是那些小地主、自耕农阶层,他们在这方面的资源远远不如那些掌握经学的士族们,科举,当然是远远不如士族们利益大的。

就连李超,他现在都是既得利益一员,靠着现有的门荫制度,他几个儿子刚出生,就有了爵位,将来长大点,自然更不愁入仕了。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连李超都没去触碰文制举,因为真去碰了,那绝对是得罪了整个当权的利益集团,而且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