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便在朝堂上遭到了不少反对,尤其是以副相乔行简为首的许多官员。虽然他们提出来的反对观点是这一计划关系到南宋的存亡,不可轻忽行之,而且计划一旦失败,必然得罪蒙古,给蒙古以攻宋的口实;但实际上乔行简则是出以私心。他早有谋划取代郑清之相位的企图,如果郑清之所支持的这一计划成功,必是一件大功,会使得郑清之的相位更加稳固,所以他才极力反对。
史嵩之也是当时上表持反对意见的人之一,不过他的反对却不是为了给乔行简打下手,而是为了他自己。
一来是他与淮东制置使赵葵不和,如果计划成功,提出这一计划的赵葵定然是首功,必然要因功而位居其上;二来他时任京湖制置使兼知襄阳府,已经营襄阳十余年,在襄阳屯田大获成功,而他又一力促成了联合蒙古攻灭金国之事,也是大功一件,已有了入朝谋取相位的声望政绩与资历。
若让端平入洛的计划成功,不但赵葵会因功位居其上,支持并主持这一计划的郑清之也会因功而相位更加稳固,他便没有了入朝争相的可能。所以,他也极力反对。
但因理宗皇帝也支持端平入洛的计划,最后这一军事战略行动最终还是成功实施了。史嵩之经营襄阳多年,在襄阳屯田大获成功,襄阳粮草丰足。所以理宗下旨让史嵩之负责入洛大军的督运粮草一职,为劝慰史嵩之,理宗还特给史嵩之加兵部尚书衔,宰相郑清之也亲自写信给史嵩之,希望史嵩之能负责好此职,通力合作,使计划成功,收复三京故土。但史嵩之却不答应,力求辞去此职,只是最终在皇帝的严令下,还是勉强同意了。
史嵩之时任京湖制置使兼知襄阳府,在襄阳经营十余年,以京湖路粮草最为丰足,而且京湖离三京最近,进兵最为方便,后勤补给也容易解决。同时,京湖不稳也必然有碍于进兵收复三京。
而史嵩之经营襄阳十余年,根深蒂固,影响力极大。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