袖子轻轻拂一遍。使那些"板书"被掩在一层薄薄的灰土。
考试时,可精彩极了!考哪一段,他就对准那一段呵气。呵气之后桌面潮湿了,原来钢笔的笔迹浮现出来,他就照抄。
有一次他呵气呵得太厉害,老师还以为他犯了气喘,引得全班大笑(只有老师不知道原因)。
我还有位同学,专精干制作"袖珍小抄"。大学联考前,他花了许久的工夫,写了一本数十褶的小抄应战。我感动于那小抄之精致,特别预订,请他在考试之后送给我收藏。
他考完了,没把小抄送我,随手扔进了垃圾桶。
我问他为什么
"我走出考场的时候,看到地上有个小纸条,拿起来一看,居然是本更精致的珍本,比我的棒太多了。"他说:"原以为我的最精,没想到人上有人,一气,就扔了!"
前面两位同学都名落孙山,后一位还对着我哭,说他原本会的,但是心里一直想着小抄,监考盯得紧,小抄不容易翻,反而会写的都没写。
我则想:要是他们能用那写板书和作小抄的时间,好好读书,成果应该好得多。最起码,那不是写在桌子和纸上,而是刻在心上啊!
有没有加分?
话说回来,读书又何必为考试、为成绩?那是为自己读,不是为数字读。记得我以前在美国教书的时候,学生的表现都不错。我就试着教点深的东西,并提出很难的问题考他们。
有一次,一个学生答对了。我高兴极了,说:"Extracredit(加分奖励!)"
从此,每次问问题:学生们总先问:"有没有加分?"
渐渐,我发现他们对"加分"的兴趣,超过了"作答"。没有"加分"的题目,他们甚至懒得答。我发现自己错了,以为加分的奖励能促进学习,却给了学生错误的导向,使他们把"学习的快乐",转为"加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