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问问纱纱吧。”冯见雄想了想,“她父亲是当地的边贸商人,应该总能认识几个人,能有联系方式就行了,剩下的该塞红包什么的,我们自己转账搞定。”
他是个雷厉风行的性子,只花了半天时间,就查清楚供应商所言全部是假的——或许真的是缺货,但绝对不是客观自然原因。
“那也就是说……你觉得是有其他人也在大量收购这些果子?”田海茉反应还是很快的,立刻就回过味儿来了。
冯见雄眼神一冷,干脆果决地提议:“让果果给供应商那边的销售人员倒塞回扣吧,许一个经办人本人无法拒绝的好处费,把对手的信息给我挖出来。
我觉得这事儿很有可能是有人看到切糕生意大火了,所以立刻开始跟风——我们在《舌尖》里面,可是植入了不少私货的,不仅宣传了产品、擦边球了品牌,还附带着‘传授’给了消费者如何‘鉴别’好坏切糕的质量标准——这就是相当于掌握了切糕的‘行业标准制定权’。
当初我们宣传自家的切糕用的就是掺入和田大枣的枣泥、有特殊的果香味,说不定有那些有野心、也想做精品的同行,就采用了同等级的质量标准,跟咱竞争。所以,你不光要盯紧卖枣的供应商有没有涨价趋势。凡是其他有特定产地、供给容易波动的供应链环节,都要盯紧。这样就能知道跟风者走到哪一步了。”
田海茉听了深以为然。
这番道理,给她自己一些时间,也能想明白。只是没有冯见雄这么敏锐、见微知著罢了。
她当天就给高穗果打了电话,仅仅花了一天的时间,就搞明白了真相。
高穗果收买的,毕竟只是供应商那边的一名经手人员,并不是老板本人。所以,只要不是老板本人的,都是可以靠钱解决其忠诚度问题的,私下出卖一些其他正在洽谈的客户的隐私资料、商业谈判秘密,都是再正常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