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的最经典例子,就是19世纪的高锰钢发明——当初锰钢早就有了,但各国材料科学家都形成了一种认知误区:锰钢中锰含量大于2%之后,锰含量越高,刚才硬度越大,但也越脆,最后就会像玻璃一样。
结果1882年英国材料物理学家哈德菲尔德在实验中不信邪,在前人已经给出推演后,他继续重复试验4%、5%、6%……锰含量的锰钢,最后一直试到14%锰含量。
然后,他突然发现“锰含量高于14%后,容易得到奥氏体结构的锰钢,不但非常硬,而且韧性也突然出现了极大的改良拐点”。
这个发明第二年就得到了英国专利局的授权。
所以,在材料科学领域,如果有人为了凑发明数量,即使是对已有已知组分的材料进行细化研究,也是有可能得到发明的。
因为大多数材料学领域的现有技术,在申请专利的时候都是不可能具体到某几个成分的具体精确比例的,而是都给出一组百分比范围。
假设某PVC管材的材质里,含有ABS工程塑料60%~80%,那发明人就会写60%~80%,而不是只写一个70%——那样的话,别人来一个75%就能绕开那个70%的专利了。
但即使前人写了60%~80%,只要后人能证明说“在60%~80%之间的某一个点或者某几个点,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并不是前述一般概括所具备的理化特性。”那么这个后人的材料就能得到发明授权了。
就像哈德菲尔德在前人“锰含量大于2%的锰钢性能如何如何”的基础上,进一步证明出“当锰含量高于14%时,情况跟你们原来预测的曲线截然不同”,哈德菲尔德就能拿到发明——尽管从字面逻辑上来说“锰含量高于14%”是被包涵在“锰含量高于2%”范围内的。
……
冯见雄谈笑风生,一通开导,顿时让朱虎觉得拨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