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是因为上辈子完全和学术界脱节,冯见雄真没怎么关注过学术圈子里的发展和生态逻辑。
也就今儿个被邱雪盯上了,才临场扫盲了这么多行情。
虽然一开始的时候他觉得邱雪挺烦的,苦口婆心。听多了之后,倒是发现自己知道的很多干货,还是颇有发挥余热的余地——他虽然不擅长写论文,但这不代表他肚子里干货不够多。
对于未来15年中外各国的立法趋势,他冯见雄可谓是了如指掌的。哪国哪一年会颁布什么法律、期间各派利益有些什么斗争博弈,两世为人的冯见雄都是一清二楚的——上辈子他就靠这些法律吃饭的。
退一步说,就算他不想写立法过程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博弈,他至少还能预测“某些法律颁布实施后,会有哪些僵硬性的弊端,容易被人钻什么空子”。这样的钱,他上辈子就没少赚。
换句话说,用现在这个事儿举例。如果邱雪还想继续多跟踪物权法的论文,冯见雄完全可以给她写一些风险展望型的文章,“预测”一下物权法出来之后,各地的钉子户们会如何用物权法作为武器,升级钉子斗争的模式——而这种文章一开始或许上不了非常牛逼的期刊,一旦等《物权法》落地之后,一切应验,邱雪很容易就会落下“神预言”的敏锐,而被各方智库看上。
要是冯见雄自己如今有学术地位,他也可以自己这么刷脸。
可惜他没有。
所以目前只能拿点儿不值钱的干货,上博客刷刷脸,立贴为证分析一些法律界的“神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