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这个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也是褒贬参半,从心理来说,他是赞同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可又觉得这是过于理想化,不切实际,确切来说,其实也不过是空谈的口号罢了。
不过……所谓有所好,下有所效,太后既了心,他怎能不心?
于是在此次的科举,他索性以此为题,想看看这大陈的精英俊杰们,能提出什么了不起的解析。
可是……争议太大了啊。
阅卷官都是从翰林院、礼部或是学宫里抽调的,每一个人的想法都不同,赞同取之于民的人,极力赞同,反对的人呢,也是反对到底,这种争议,从前有,现在则带入到了阅卷之。
姚治捋须,一脸期待地说道:“取几篇章来老夫看看。”
于是那阅卷官取出了几份,姚治看过之后,也是苦笑。
其实这篇时,都还过得去,开头的第一篇,是严厉抨击取之于民的,所谓取之于民,终无法用之与民也,总计有十二个圈,却换来了十几个叉,这恐怕是阅卷官们无法获得共识的原因。
至于其后的几份,大抵都差不多,有人支持,有人反对,可阅卷官们的褒贬却是曲径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