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奇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奇阁 > 抗日铁血执法队 > 第七十二章 太和岭口

第七十二章 太和岭口(4 / 7)

但它却被称为太和,这是始于太宗赵光义皇帝儿孙以和为核心的治国安邦国策的体现,是处理民族矛盾政策的真实写照,是赵氏皇室内心的企盼。

现在,抗战烽火已经燃烧到了山西,作为山西王的阎锡山自然不会坐视曰军占领他辛辛苦苦经营半生的地方,况且,太和岭口是一个符号,是一个有关占领与被征服的符号。宋代,与辽对峙就是以这里为界,他阎锡山再无能,也不能学赵匡胤、赵光义哥弟俩,可抵御外侮是靠双方实力的,天镇的丢失,使得阎锡山再次感受到了双方实力的差距。

天镇的丢失,使得阎锡山精心炮制的大同会战化为泡影,没奈何,只好有准备雁门关会战。可出乎意外的是,敌板垣师团进攻广灵,把杨澄源第三十四军、刘茂恩第十五军牵制在浑源、东井集间后,即紧追第七十三师,直捣灵邱。在此阎锡山才恍然答悟到:板垣师团主力将循着板垣在一年前强横地假借游历五台山而亲事勘查的路线,进攻平型关,以抄击雁门山后方。阎锡山决定放弃“大同会战”,立即尽撤雁北各作战军于雁门山以南,依靠恒山、雁门山为侧背屏障,东向平型关方面,对侵入灵邱的敌板垣军主力进行会战。拟放纵曰军逾越平型关,诱其深入到砂河以西地区,而后从五台山、恒山南北发动钳击,同时截断平型关险隘,把敌板垣主力围歼于滹沱河上游的盆地里。阎自诩为:把敌人放进口袋里,给以狠狠的打击。遂作了如下的部署:1.平型关正面第六集团军副总司令兼第三十三军军长孙楚,指挥第三十三军(章拯宇读力第三旅和孟宪吉读力第八旅)以及高桂滋第十七军第二十一师和第八十四师,以及从广灵退下来的第七十三师各部,于灵邱、繁峙间,沿内长城线已设省防阵地,阻止从灵邱西犯之敌,掩护大军从雁北撤入雁门山南集结。第三十三军在南,主力保持于平型关;第十七军在北,主力保持于团城口。

平型关、团城口两军,对敌人的进攻先依险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