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奇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奇阁 > 范进的平凡生活 > 第五百零六章 来自后世的延寿方

第五百零六章 来自后世的延寿方(4 / 7)

参考了日后清朝的方略,想出来的裱糊手段。

清朝的赋税负担并不明朝轻,所谓的用不加赋的依据,是建立在明末那种变态的特别税收摊派以及赋役基础。之所以能挺那么多年,最重要的法宝既不是摊丁入亩火耗归公,更不是可笑的士绅一体纳粮,而是新田开发一概不算业绩。国家的田地数字恒定不变,不管土地变更河流改道,还是开发多少新田,都不计入国家户口数据。

这种方法看去呆板僵硬,对于部分地区有欠公平,但整体而言,还是起到了一个减压阀的作用。虽然赋税高的吓人,但是有完全免税的新田作为调剂,两下分摊,税收也不是不可容忍。换句话说,这种策略给了老百姓一个收入来源,认为开辟出灰色地带,让普通百姓有了活下去的希望,也不想着逃跑或是造反。

对于地主以及地方的豪强来说,这也是个好事。毕竟他们对新田的开发能力强,老百姓开一亩他们能开百十亩,开了这个口子,可以放心大胆地开垦新田扩充家业,对这项政策不会反对。

苏松钱粮的豁免以及优免的提高,则是包裹于毒药之外的蜜糖。优免这种事大家都很欢迎,苏松籍的官员在朝堂也很有些分量,这些人不管是出于个人目的还是爱护桑梓,都不可能出来唱反调。

吞下这个香饵,后面的钩子甩不脱。总不能说只要优免,不许重定黄册,这种话在朝堂立不住脚。苏松欠税抹平之后,重新厘定赋税,苏松籍官员当然欢迎,既然如此,重新勘定黄册也是必然之事,他们也没法阻止。

范进的这个建议,既是个革新,但也是和士绅的一个妥协。他从没想过与天下士绅乡宦为敌,这种想法本身也不符合明朝实际。地方清查田地,总归离不开士绅宗族配合,彻底得罪他们,地方没法行政。重新定黄册的政策留了个后门:过去的黄册不看,未来的账目不改,这次你报多少是多少。

以往一些隐没吞并见不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