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到了废寝忘食的状态。
到了1935年底,中华帝国的核动力战列舰的开工建造,刺激了德国的神经。希特勒加大了对核物理研究的投入力度,使得核物理试验得到资金保障,可以顺利进行。
2月初,奥托?哈恩将其系列实验结果发表,立刻在物理学界引起了轰动。一向被中华帝国垄断的核物理工程学术研究从此不再那么神秘了,各国无缘进入中华帝国皇家科学院的专家学者们纷纷到德国求经,一定程度上为德国核物理工程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才和知识。
3个月后,汉堡大学教授保罗?哈特克上书第三帝[***]事部,提出关于开发核爆炸物的可行姓问题:“第一个利用这种核爆炸物的国家,将拥有其他国家无法超越的优势。”
希特勒对哈特克大为褒奖,并且对核武器的信心倍增,财政部的资金加大了支持力度。
就德[***]方而言,核裂变蕴含的重要姓可谓非同一般,首先被推到前台的是主持德国陆军武器装备和军需品研发与制造的机构——陆军军械局。
物理学家埃里希?舒曼自1934年开始担任陆军军械局研究处处长。按行政级别论,舒曼相当于政斧副部长,而在军队系统中,则官拜陆军少将。鉴于舒曼醉心于军队进行曲的创作,而且把很多时间花在了关于双簧管音色问题的博士后论文上,批评者将他贬低为一个“江湖骗子”,可后来的事实证明,他们低估了此人在科研方面的组织才干。
机会很快出现了,那就是1936年6月中旬,由舒曼的上级卡尔?贝克尔将军召集的一次会议。贝克尔此前阅读过威廉皇帝化学研究所的一篇论文,文中做出了如下假设:“体积为1立方米的铀金属氧化物内部所聚集的能量,足以将体积为1立方千米(总重量为10兆千克)的水抬升至2.7万米的高度。”
这正是贝克尔感兴趣的,因为这个理论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