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又许诺只用于和平能源使用,因此对于哈恩提及的德国在开发核炸弹技术,她持强烈反对态度。不过,哈恩毕竟是她曾经的男朋友,念及旧情的她最终把她的外甥、同为物理学家的奥托?弗里施介绍给了哈恩。因此,奥托也未能如愿的去中华帝国皇家科学院进修,在哈恩的感召下,加入了德国核物理工程实验室。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最终他们找到了理论依据。到了用著名学者尼尔斯?玻尔的“液滴模型”可以解释这个问题。
“液滴模型”显示,重原子核的运转形态大致就如同滴落的液体,能够像一只灌满水的气球那样被拉伸和压缩。而在一个质量尤其重的原子核(像铀核)里,如果其整体表面张力因外来附加力撞击而被减弱,情况就会变得类似于充满水的气球在外来力的一再作用下使表层厚度变薄,以至于整个气球变得大而重。随后,“气球”被轻轻一戳,便形成了某个确定的、以原子核突然爆裂为目的的足够环境条件。
原子裂变之谜就这样被揭开了。哈恩和弗里施又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被击碎铀核的两部分,理论上比分裂前的原子轻一些。减少的质量部分转化为能量,这个转化值是相当可观的。换言之,在原子裂变过程中蕴藏着惊人的破坏力。
二人为此沾沾自喜,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以为他们就是揭开核力量的伟大科学家。但是,当他们将论文提交给位于天津的国际核物理研讨会时,却被告知中华帝国皇家科学研究院早在十年前就发现了这个秘密,并且发布了系统化的原子学理论,只不过一直处于皇家科学院的严格保密,并未公开给外国学者。但这是事实,因为很快哈恩等人受到中华帝国皇家科学院的学术研讨邀请,有资格了解事实。不过,哈恩和弗利最终因为拒绝加入中华帝国皇家科学院而未能看到这套核心理论的全部内容,但他们仅仅看来其中一小部分就已经受益匪浅了。回国后坚定的投入核子工程的研究,甚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