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临时姓措施有利于防止金融危机向苏联本土扩散,但在国际经济危机结束后并没有放宽,使得这些稳定经济秩序的积极措施,最终转变为阻碍经济发展的因素。
另外,苏联鼓励外资以租让企业的形式在苏联存在。1933年,苏联颁布了废除租让制的法令。在大萧条期间,苏联利用外资的方式,逐渐由吸收外国直接投资为主,变为向国外借贷和有偿技术引进为主。但借外债需要支付利息,容易造成偿还压力。有偿技术引进的效果,往往不如开办合资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直接学习。苏联曰益孤立于发达国家扩大相互投资的潮流之外,长远来看阻碍了经济发展。
还有的是,在国际市场上的初级产品价格暴跌,苏联却扩大出口。斯大林的判断是,下一次世界大战正在酝酿。因此,他要求全党全国人民必须努力在10~15年内基本完成工业化,为此不惜忍受暂时的艰苦生活。苏联为了加速工业化,不得不依靠农产品和原料出口来换取外汇,以支付机器设备等昂贵的进口费用。当时国际市场上的农产品和原料价格都暴跌,苏联却扩大出口,因此蒙受巨大经济损失。特别可怕的是,苏联扩大农产品出口时,国内农产品大幅减产。而随着工业化的进展,需要供养的城镇人口却大量增长。在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粮食、肉、奶的供应都严重短缺,不得不开始凭证供应。这样,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不大,一些地区有所下降,乌克兰甚至出现大饥荒。直到多年后乌克兰获得了读力,其议会通过了‘以反人类罪谴责斯大林领导的苏联政斧在乌克兰政策‘的法案。
整体来说,在全球经济危机期间,苏联人民的艰苦努力和苏联领导人基本正确的对外经济政策,使得苏联成为大萧条时期的大赢家。到1935年底,苏联的工业产量已从世界的第五位上升到第二位。这一惊人的激增不仅是因为苏联生产率的提高,也是因为大萧条造成的西方各国生产率的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