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量暴增,导致中华帝国政斧开始限制外来人才在国内就业,努力为本国人才提供工作岗位。这样一来,很多国家留不住的人才也没法去中华帝国,只好到苏联谋生了。当然,苏联也通过‘技术援助协定‘等渠道,派遣人员出国学习。1932~1934年,仅苏联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派往国外学习的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就达2000多人。
不过,苏联的底子薄,耗费巨额资金购买技术、设备和引进人才已经让苏联财政吃不消了。在苏联的外籍人员吃香的喝辣的,苏联人自己只能省吃俭用,过得已经很清贫了,因此苏联政斧决定从国外获得贷款援助。
这在1933年前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东西方大国都不愿贷款给苏联,即使贷款也附有苛刻的条件。但在经济危机中出现了大量的过剩资本,使得苏联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处于有利地位。1933~1935年,苏联先后从德国、中华帝国、奥地利、英国、意大利、芬兰、、挪威、瑞典、丹麦、比利时、法国等十几个国家的私人银行获得贷款,到1933年底,苏联获得的贷款总计已达44亿卢布。其中,中华帝国的私人贷款进入苏联也高达10亿卢布。这主要是中华帝国政斧希望改善跟苏联的邻国关系,总不能闹得太僵。
当然,苏联的新经济政策整体上还算不错,但也有不足之处。在世界经济危机,全球经济大萧条时期,苏联的一些经济政策也是有争议的。由于中华帝国对德国的经济制裁引发了世界姓经济危机,这让苏联也发现,握有全球90%黄金储备的中华帝国,只要动动身骨就足以让一国经济崩溃,这让苏联长了心眼,他们加强对外汇和关税的管理,构建经济安全的‘防火墙‘,避免被中华帝国艹控了金融。在新经济政策时期,苏联一度允许有限的私人外汇业务,1933年则实行了对外贸、外汇、关税在国家垄断下进行严格管制的制度,完全取缔外汇和有价证券交易所的一切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