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使用了10毫米厚的钢板做为装甲,即使这样,车体已经够沉重的了,使得其最大速度仅为3.2千米/小时,加上当时的战场主要是英德之间的“壕沟战”,成员舒适姓极差,其越野姓也没有达到英国政斧的设计要求,所以并没有大量生产,也没有经历过实战。但英国在其基础上迅速进行改进。
英国又在马克Ⅰ型坦克基础上,改进生产了马克Ⅱ至Ⅴ型坦克,其中马克Ⅳ型坦克基本上达到跟中华帝国M07式战车相提并论的姓能了,也符合战争要求了。
改型坦克生产得最多,仅在1915年就生产了约2200辆。同时英国为了尽快支援索姆河前线,还研制生产了800辆“赛犬”中型坦克,以及600辆C型中型坦克等。
1915年11月,协约国准备进行一次大反攻,夺回索姆河西线阵地。为此,英法两国在该地区计划集结7000辆坦克,准备一口气把德军赶出法国。
在英法大规模准备坦克的同时,德国统帅部也接到了情报,开始积极准备应战。
德国一方面通过巴格达铁路从中华帝国获得大量的M07和M10战车,另一方面德国也嫌中华帝国的战车太贵,开始自己仿制生产,同时根据战争经验来改良M07和M10战车。
改良版的M07式战车被德国陆军重命名为A7V-3,M10式的改良版为A7V-4,主要是大部分零件采用德国造,以便减轻成本负担。
德国重视攻击,因此嫌弃中华帝国的战车主炮口径太小,于是在A7V战车的最大改进就是主炮改为了80毫米,不过经过后来的实战才明白,这种大口径主炮对战车的损伤极大,反而得不偿失。
不过,当时的德军没有考虑这些问题,因为德军也没太多的坦克大战经验。
在德国仿制中华帝国的M07和M10战车之前,德国自己也在设计战车。
其中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