么好,他上去就给出了一个90分的表演。
再仔细磨一磨,或许能给到95分。
可是如果他从来都没有过类似的经历,那就麻烦了。
怎么演?
导演你等等,我去找个监狱,体验几天。
然而这种体验肯定失真,因为并没有真正失去自由,他不知道那种重获自由的情绪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真听真看真感受,斯氏体验的核心在哪儿呢?
没有了,对吧?
那如果是一个表现派演员,他就会开始在心里构建这个角色的形象。
角色是什么人?
因为什么而入狱的?
性格什么样、家庭关系如何、讲话什么腔调?
具备上面所有特征的人,面对这种情况应该是什么样的反应?
一顿拿捏一顿设计,上去一演,浮夸得很。
好的表现派演员能给出80分的表演,寻常一点的,60分都难。
套路、表浅、没有任何能够打动人心的东西。
这就是表现派演员单纯模仿的限制。
如果是一个方法派的演员,那么他肯定要将某种类似的情绪替换进来。
我没蹲过监狱,但是在高考结束之后,我嗷嗷叫着扔掉书的那一刻,情绪应该是差不多的,ok,就用它。
于是演员给出一种终于解脱的惊喜,带着一种对未来的憧憬,非常激动的释放出来。
这么演没什么大问题,但是,结束学业的自由,真的能和重获新生的自由相比吗?
不可能的,对吧?
可问题是,如果情绪再给多一点,马上就显得浮夸了。
精确度不够,想在量上面找补,那肯定不行。
所以你瞧,面对很特殊的表演需求,大部分人都演不好。
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