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朝适龄孩童约五千万人,一日增加万名学子,也要十三年之多。
但社学学堂尚未全部建成,部分偏远省、府、县进展缓慢,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孩童入学成为学子的数字还在增加。
等十万座社学学堂全部落成,日入学学子还要成倍增加,作为内阁阁臣兼礼部尚书,海瑞有自信在五年内让大多数适龄孩童入学,十年内初步完成对适龄孩童的扫盲。
为此,海瑞在之前还奏请将地方适龄孩童入学比重纳入省、府、县三级官吏的年度考评、考成中。
上至一省巡抚,下至一县循吏,在事关己身时,才会多多尽心。
当然,海瑞也没有忘记,归功于上,或者说推动国策的皇帝陛下,颂着圣音。
滔滔圣恩。
圣上的恩情还不完!
还不完!
朱厚熜面色出现微妙变化,陆炳的“忠诚”,海瑞的“恩情”,大殿里的温度,似乎在快速升高。
摇摇头,将那些杂七杂八的从脑海中甩出去,问道:“礼部主掌天下读书人的课业、考试,对社学、科举是怎么考虑的?”
在以前,读书,是家境殷实的人才做的事,与平民无关。
那些耕读传家的人,就以陈以勤的陈家为例,族中对小辈有着严格却又循循渐进的课业计划,圣贤文章、四书五经、诗词书画等等学识、礼仪,涵盖方方面面,确保其成年后能成为全才。
像陈以勤,陈于陛,陈于阶三父子就是很好的例子,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晓人和,还习有几手家传剑术防身,文韬武略,可谓是样样精通。
但是,这样的家族,这样的上人,总是少有的,人上一百,形形色色,陈家的家族教育,连很多陈家族的中人之姿都要毕其一生才能实现,更何况是现实的人,多为庸人。
碌碌一生,而无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