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贾购买运入各府城池,然后又被人高价买卖通过运河运往北方。
城镇人口太多,对于生产力不足的时代就是一个随时会爆炸的隐患。
明末北方多发灾情,朝廷无法调粮的原因就是南方粮食大部分都供应江南了,因此可以在许多文人手札中看到,当北方连富农和小地主都民不聊生时,江南的许多百姓甚至可以穿得起丝绸,并且每日都有肉食可吃。
为了过上这种生活,许多百姓流窜到江南务工。
在家乡拼死拼活耕种十几亩地,在交给地主和衙门后,手里最多剩下七八石粮食。
来到江南,即便进不去南京和苏扬这等城池,随便找一个县城当力夫,一年下来也能赚八九贯。
只要四川和湖广这两个粮食基地不出问题,江淮不爆发洪灾,那这笔工钱足够买十七八石粮食,能轻松养活一家三口。
若是家中妇人还懂点针线活,那一年下来也能赚个五六贯。
两个人的收入,就可以养活一家五六口人。
正因为打工轻松且收入高,故此明代中后期城镇人口逐渐增加到了难以养活的程度。
想要解决这种隐患,只能提高生产力,而这就是朱高煦要前往外城的原因。
花费半个时辰,当他的马车进入了太学,并向着太学西北角前进的时候,一片耕地就出现在了他的眼前,并且在耕地的中心还修建了一座色彩不一的玻璃大棚。
朱高煦走下马车,带着亦失哈顺着不足三尺宽的混凝土路走进那个玻璃大棚。
大棚面积并不大,东西不过两丈宽,南北不过三丈长。
虽然面积不大,可建造它却花费了数万贯钱。
走入大棚之中,此时里面已经有不少人拿着放大镜在观察大棚之中的植物生长,并手写记录情况。
见到朱高煦到来,一名四旬左右的儒生立马快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