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好事,不过也是负担。”朱高煦颔首,但却觉得这也是负担。
“负担?”亦失哈不解,朱高煦便解释道:
“生活在城里的人口多了,那生活在乡野的百姓就会变少。”
“诚然,百姓进城务工是天下安泰的象征,但背后却需要足够的乡野粮食作为支撑。”
“我翻阅过京城的文册,即便京城的外城有大批耕地,可每年依旧要从四周运入二百余万粮食,数千头猪牛羊群,以及上万只鸡鸭禽类才能满足。”
“我听闻应天府境内有不少百姓在山下养殖牲畜飞禽,以此来专供京城百姓吃食。”
“这其中,难免会占到一些可以开垦为田地的地方。”
“京城日后的人口还会继续增长,若是达到百万规模,那恐怕从武昌至南昌等长江中游百姓都得为京城运送钱粮牲畜。”
朱高煦这话是根据现状来判断的,而这也涉及农业人口和手工业人口的一个经济问题。
农民进城这种事情在工业化后进展很快,但基础问题有两点,第一是生产力的提高,第二是小农经济已经无法应对接下来的生活。
唐代长安城有常住百姓五十万,流动三十万乃至五十万。
这样的规模,已经是关中八百里秦川能供给的最大上限,甚至时不时还需要皇帝率领百官前往洛阳才能保证百姓的口粮问题。
明代生产力相比较唐代得到提高,因此才能在中后期在全国范围内养活两京这两座百万级人口城池,以及苏杭等数十万级别的人口城池。
江南的城镇化率在明朝中后期已经算是封建时代较高的水平,但这样的水平是在江南手工业发达,四川、湖广作为粮食基地的前提下才能维持的局面。
明代中后期,江南成为了与北直隶争抢粮食的对手,四川、湖广等地粮食经过长江抵达江南时,先被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