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募兵制,然后异地调兵驻守,每隔几年轮换一次,让地方乡绅富户拉拢他们的成本变高。
不过如果真的要这么做,朱高煦就不得不面对巨大的财政压力。
哪怕他开采了云南的金银铜矿,甚至把日本的银铜矿也占据开采,却也无法彻底解决财政压力。
想要解决财政压力,必须增加税收,而增加税收还想要百姓支持,就必须要让百姓的收入变高。
面对一个农业社会的大明朝,想要让百姓收入增加,那就只有从农业下手。
这点,朱元璋已经给朱高煦做出了表率,那就是派遣大量的读书人和匠户去参与地方上的农业水利建设。
正确的水利建设可以让一个地方的粮食产量增长三成,这点已经被朱元璋做完了,那么留给朱高煦的就只有新作物这一条路了。
“美洲是一定要去的……”
吃着饭菜,朱高煦没有迟疑的下了决心。
美洲有许多东西是他和大明朝需要的,其中最缺的就是番薯、花生,除了这两者之外,土豆和玉米则是可有可无。
番薯的产量即便放在这个时代也是惊人的,花生则是榨油率高得离谱,是同时代大豆和芝麻的近两倍之多。
在单位的时候,朱高煦看过一些民国时期的档案,其中就有包括他们县一些粮食作物亩产的记录。
在二十一世纪的后世,玉米的产量能达到每亩千斤以上,土豆更是达到了三四千斤的水平,而这也是很多人眼中美洲作物高产的由来。
然而,这个数据是近现代经过科学育种后的产量,并不是这些作物原本的数据。
事实上在近代育种技术改进之前,美洲作物并没有许多人想象的那么高产。
哪怕在民国时期,玉米的产量也不过每亩一百八十多斤,土豆也只有三百斤。
这个数据远不及已经普遍耕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