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礼》的正统,或者说是解释权,至今都还被令人恶心的鲁儒一脉所垄断,就更导致了《礼》学的落寞。
《诗》最烂大街,《礼》最不受待见,再往上,则是《易》。
准确的说,是《周易》。
虽然和《周礼》一样,都占了个‘周’字,但《易》的学术地位,实际上是儒家六经当中最高的!
至于综合含金量排序,《易》之所以排在《尚书》和《春秋》之后,也绝非《易》比不上后者;
而是相较于《尚书》《春秋》,《易》实在是太过于晦涩难懂,愿意学的人太少,能教明白的人更少。
所以,绝大多数情况下,儒家出身的士子,无论是在儒家内部的鄙视链,还是外部的‘食物链当中’,都是以治《尚书》和《春秋》者,作为最具含金量的头部。
至于《易》?
但凡能说出个一二三四,直接就是当世大家!
只可惜这样的人,自有汉以来,都不超过五指之数,且从不曾有两个人同时处于学术鼎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