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生——欧阳和伯授《尚书》。”
这第三人的自我介绍,倒是比先前的主父偃,引得了更多的关注。
一来,倪宽这番自我介绍,算是委婉的透露了自己的学派——儒家。
二来,倪宽治的又是儒家诸学中,相对比较罕见,且含金量又较高的《尚书》。
——想当年,晁错得以一飞冲天,于太宗皇帝年间,跻身先孝景皇帝的太子宫,便是凭着《尚书》博士的身份。
可以说,在儒家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当中,《乐经》已经失传的当下,余下五者,含金量最低的就是《诗》。
不是《诗》不值得学,又或是‘言之无物’,没有学习价值;
而是如今天下治《诗》的人太多,乃至于都按照地域,分出齐诗、楚诗等不同流派了。
这就导致天下,无论是儒家士子还是黄老、法、墨,亦或是儒家内部其他流派——几乎人人都治《诗》。
这就好比后世,大学生的专业千千万,但思政和马列,都是默认都要学的必修科目。
《诗》,就是这个时代所有文人士子的思政必修课。
含金量比《诗》稍微高一点的,是至今都还被鲁儒垄断的《礼》。
《礼》的地位低,除了其内容高高在上、不够务实,以及鲁儒这个群体的减分外,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礼》在这个时代的全称,并非后世人更耳熟的《礼记》,而是——《周礼》。
周的礼法。
如今都是汉室了,周的礼法又怎么可能得到重视?
尤其如今汉室,更是早自太祖高皇帝之时,就被天下人公认——乃至太祖刘邦本人都承认的‘礼崩乐坏’的时代。
既然都礼崩乐坏了,那周礼,自然是有用的时候翻出来看看,没用的时候就丢在一边了。
再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