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上海知青听到爆炸声和枪响,见另一通讯员接到命令已经跑步去内江通知八岔村居民和边防哨所,要求派船接应后,他主动奔到江边进行增援,冒着船下沉的危险,首先跃上跳板,冲上苏艇进行搜索,此时枪声还没有停。他发现后机舱里还有人,赤手空拳的他随手拿起地上的一把拖把当当地使劲敲打机舱盖,用才学不久的俄语单词高喊“缴枪不杀”。一个年轻瘦高个的“苏军”无奈地爬出来举起双手,嘴巴里嘟嘟囔囔地喊着,被押解下船。我方人员迅速撤离。当天晚上前苏联外交部向中方递交了抗议照会,称“一批武装的中国人”“侵入苏联国境”,“隐蔽”在八岔岛的“苏联部分”,于“上午10时30分”开枪袭击苏联航标工作人员,并且使用了掷弹筒和手榴弹,打死苏方人员1人、打伤3人,重创苏联快艇2艘。前苏联的学者后来称八岔岛事件,苏方有两名人员死亡。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一群来自上海和全国各大城市的知识青年,来到祖国的最北端,怀揣保卫祖国每一寸土地的壮志,时刻准备着抛头颅、洒热血。当以往电影中的战斗画面真的呈现在他们面前时,这些并未受过正规军事培训的年轻人,凭着一腔爱国激情,奋不顾身与敌方的正规军激烈战斗。带着俘虏撤退知青揣摩入侵的“苏修舰艇”已经被炸毁,还在中国岛上俘虏了“苏修入侵者”,已经完成了原定的战斗目标。中国民兵也知道苏联边防军不会善罢甘休,凭自己这点轻武器和所剩无几的弹药,是无法抵抗苏军更大规模的武装入侵的。黄德和指导员立即命令全体人员马上撤退至岸上八岔村内,大伙儿连回宿舍拿背包行李的时间都没有就开始匆忙撤离。由于情况紧急和计划的粗糙,八岔岛上一个党员排长因为负责看管俘虏,在匆忙撤退中,已经想不起要回去拿那份他负责保管的知青自行拟定的反突袭作战方案。这份方案被当日下午登岛的苏军在我方宿舍内找到,后来曾作为指责我方蓄谋策划制造了流血武装冲突的证据提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