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中秋盛典的成功举办,它的意义是非常巨大的。
各行省的官员们,被眼前的事实打击的说不出话来,哪怕是杨镛,他回去后一言不发。
在长史府为官员们提供的落脚地,官员们忍不住的惊叹,还有一些人像杨镛般的神情低落。
河南布政司左参政蒋彦瑛,当年与杨镛是国子监的同窗,背后的身份不言而喻。
屋顶悬挂着使用煤油的吊灯,地面铺设的光滑的地砖。
玻璃的窗子,两旁是大红色的窗帘,窗台的庭院中摆满了装了水的大缸。
大缸里有干枯的荷叶,时不时传来两声蛙鸣。
“只这间房子如此奢侈,不知动用了多少民膏民脂啊。”杨镛没有心情接待好友,固执的喃喃道。
“唉。”
蒋彦瑛没有因为对方的轻慢而生气,同样默默的坐在垫了褥垫的椅子上。
崭新的桌面,精美的茶具。
“这是景德镇的瓷器。”蒋彦瑛一眼就认了出来,拿在手里把玩了一会,突然笑了起来。
“有什么好笑的?”
杨镛不快的看向蒋彦瑛。
白日里他还当众说北平的民心不可用,结果下午就被现实否定了他的说法。
谁也不能视而不见,那二十万百姓高涨的呼声。
“我可没有笑你。”蒋彦瑛摇了摇头。“我看北平的衙门中,经常有宣扬节省的标语,但是处处看来尽显奢侈。”
“对,如此下去,岂能长久。”杨镛心情好了几分,又找到了北平的一处缺点。
蒋彦瑛瞅了眼已经魔怔的同窗。
“不能再用原来的眼光肤浅的看待北平的变化,这其中有点报纸上所言扩大内需的意味。”
不等杨镛反驳,蒋彦瑛直接说道:“回去后,我将支持北平模式在河南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