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数众多的大商人不划算,但那是传统的模式,现在北平的工业发展中,这个盘子太大了。
大到了哪怕是边角料,也是不可计量的利益,何况他们所参与的并不是边角料。
无论是煤炭行业还是铁料行业等,都充满了巨大的利益。
“说句实在话,不怕诸位笑话,我还是没看懂这里面的道道,这么大的盘子,中华重工靠什么支撑起来的呢。”
有位大商人,苦恼的说道。
利益太诱惑了,他不愿意放弃,可是没搞明白中华重工用什么来支撑这种模式,他绝对不会下场。
正如他在江淮做生意,借助江淮的资本走南闯北,在许多地方都看到了商机。
但是他绝对不会因为这些商机,就会去那些地方做生意。
他非常的肯定。
像他这种看到那些地方商机的人不少,但是没有一个人去做生意,顶多交点银子打通商道罢了。
杜松被这个问题难住了,因为想要解释这个问题,需要涉及很多方面的回答。
他自己只能算半懂。
“一个是粮票体系,一个是中华重工的资源分配体系,一个是铁道预期收益的支撑……”
杜松每样都说了点,但好像什么也没说。
上千万两银子的投入,哪怕三省铁道完工,绝对不是短期可以回本的。
除非中华重工主导的建设商团,让出对铁道的掌控权,交给商人们,例如五十年之类的承诺。
可建设商团并没有。
那么用何种方式来支撑回报呢?
在另外一处酒楼。
“想那么多做什么?”丁英永如此说道,“铁道建设是建设商团的资本,我们投资的方向是煤炭行业和铁矿行业,只要建设商团如期结算就不成问题。”
“我投资的方向,还是留在北平。”丁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