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意,照实回答:“弟子祖辈传有塑像的技艺。我未出家前,以塑造神像为生。出家后,也经常为善信们塑佛像。”
六祖说,“难怪你会对一件表法的袈裟礼拜不停呢!那么,方辩,就请你塑一尊给我看看。”
其实,六祖的本意是说,真佛无形,实相无相,一个人,怎么可能塑造出佛的真像呢!
方辩不解其中禅机,激动万分地说道:“弟子何世修来的福分,竟然有幸为大师造像!谢谢大师的信任!”
六祖带着方辩回到宝林寺,客堂里早有一位名叫智常的云游僧在等着他。
原来,这位叫智常的僧人是信州贵溪人。他童年出家,立志明心见性,转凡成圣。然而,尽管他奋勇精进,昼夜打坐,修行不止,但整整十年过去,原来心中一团漆黑,现在仍漆黑一团。开悟见道,那只是梦中的事。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烦恼也与日俱增,天天烦躁不安,恨不得将蒙昧的心掏出来,在清清的山溪中清洗一番。心,自然无法掏出来清洗,那就历练肉身吧。他一杖一钵,飘然出游。
片石孤云映慧日,清泉弯月照禅心;山色天然观自在,溪声随意了圆通。壮丽的山川大地,空灵的清风明月,更激发了他彻悟宇宙人生大道的豪情。他听说,洪州白峰山大通和尚禅法高明,便专程前去参拜。但是,他满怀热望而来,大通和尚却冷冰冰的,三个多月,没有为他传授过一次禅法,只是让他跟随大众打坐念佛而已。
智常若是为了重复这些日常功课,还用策杖云游、千里寻师吗?
于是,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求法心切的他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闯进方丈,问大通和尚:“学僧我自从来到这里,已经三个多月了,不蒙教诲一法。大师的意思是什么?”
“有疑即问,无疑自修。山僧垂丝,愿者上钩。”大通和尚欲擒故纵道。
智常急不可耐地问道:“请问大师,如何是我的本心本性?”大通和尚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