够让车辆更加稳定灵活。
可苏轼和苏辙只是好奇这方面的东西,只认为火车每一节车厢都无法固定太危险,需要一个东西来牢固,可具体是什么,他们又不知道该怎么做。
然而即便如此,赵骏也非常惊讶。
因为这意味着苏轼和苏辙确实很有这方面的天赋,就像很多人小时候都对收音机很感兴趣,喜欢拆解小电器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一样。
满足好奇心是一回事,但能够在拆解之后,了解其中的原理,并且又装回去,还能突发奇想,有巧妙构思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因此赵骏沉吟片刻后说道:“你侄子很有天分,他们之前学过理科吗?”
“并无。”
苏涣摇摇头。
“他们多大了?”
“苏轼年十六,苏辙年十四。”
“很好。”
赵骏满意地点点头道:“让他们去汴梁初中,系统地学一学理科,也许他们是大宋未来的大科学家也说不定。”
“多谢知院。”
苏涣高兴不已。
要知道汴梁初中是要考的,一般人没有这天分,或者即便有天分,在别的方面差一些,也根本考不进去。
现在能直接特招进去,那就再好不过,只要一步步拿到高中乃至大学文凭,以后会越来越吃香。
“去吧,让苏洵先去吏部报道,下午你叫他来一趟政制院,我跟他聊聊。”
赵骏摆摆手,示意苏涣先去做事。
苏洵还是很有才能,当初自己对他很是看重,本来应该也是像王安石他们一样属于重点培养的对象。
可惜因为父亲去世,常年在家丁忧,走了包拯的后尘,少了这五年资历,想以后跟上王安石他们的脚步,估计还得要几年了。
“是对了知院。”
苏涣正想离开,看赵骏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