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奇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奇阁 > 我在现代留过学 > 解释一下熙河棉庄经济的运作。

解释一下熙河棉庄经济的运作。(5 / 8)

了。

熙河路文武官员们,除了警惕西夏、吐蕃外。

恐怕更多的精力,就是放在监视、提防这些投降的胡人首领身上。

特别是包顺家族,可以动员数万人,还有骑兵一万多。

根本就不信任人家!

所以他们才要请求神宗赐一个包姓。

这是在政治上低头——别打了,我自己人。

然并卵,士大夫们表示——少碰瓷。

所以,熙河经济长期停滞,无法发展。

所以熙河地区,每年都需要中央拨款,无法自给自足。

李宪时代,熙河每年拨款,多则七八百万(战时),少的也是四五百万贯。

这也是元祐时代,旧党司马光等人想要弃兰州的原因——成本太高。

但是,在本书中,随着向宗回、高公纪到任,在主角的支持下,这些限制,统统去掉。

不分汉胡,鼓励垦地,只要开垦,就承认是你的地!

同时,向宗回、高公纪还在拿着汴京的物价,合法合规的买熙河的产出。

而熙河的棉庄,雇工的成本和投入的成本,低到让人发指。

书里面,连王大斧这样刚刚转官的小使臣阶的武臣,都可以拿自己的俸禄,在元丰八年的下半年开垦出五百亩,并雇佣十几个工人。

所以,亲爱的读者,换你是熙河的某个豪强,你会不动心吗?

是,元祐元年春天,熙河路的棉花播种面积,只在5万亩到六万亩之间,哪怕后来紧急加种、补种了一部分土地,种植面积也不会超过十万亩。

但在整个元祐元年,熙河各州的汉、蕃豪族都在疯狂开垦土地,并利用时代的红利,大量雇工。

他们不仅仅将熙河路的大量劳动力变成了棉庄的雇工。

还把手伸向了吐蕃、横山羌部、党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