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则希望把方黄之流无能之辈拉下马来,因为在他们看来,由这些无能之辈把持朝政,绝非国家之福,可惜的是,朱允炆最信任的仍然是方孝孺和黄子澄,他们的行动还不见什么成效,只是进一步削弱了方黄之流的影响力罢了。
就在削藩派内部争持不下的时候,原本薄弱到极点的另一个声音响起来了。这个声音的代表就是李景隆。李景隆也不知道是吃错了什么药,突然跳出来,大肆抨击方孝孺、黄子澄之流蛊惑圣意、离间皇亲,是酿成皇室内战的罪魁祸首,应该把他们绳之以法,与燕王议和。
原本,像茹常、郁新、高巍这些官员就是这种主张,但是他们缺少一个强有力的领袖,在朝堂上的声音非常微弱。李景隆的名声虽然臭不可闻,可是作为曾经有希望取代中山王府成为武臣之首的李字世家,却也拥有相当庞大的人脉和关系。附庸于曹国公府的这个利益集团,需要一个重新站起来的机会,哪怕这个机会是投机、是铤而走险。
于是,在他们的坚定支持下,原本因为两番大败羞得大门都不敢出的李景隆冉冉升起,突然就由一个赳赳武夫变成了一颗政坛新星,每曰朝堂议事,他再也不称病不出了,曹国公大人上朝比谁都积极,只要逮着机会,他就在朝堂上夸夸其谈地向别人兜售他的“燕王不可战胜,削藩误国误民,应该诛除歼佞,与燕王和解”的理论,那股子狂热劲儿,与鼓吹“三曰亡国论”的汪精卫有得一拼。
茹常、郁新、高巍这些原本声音最微弱的议和党们欣喜地发现了李景隆这个知音,很快,他们就纷纷投奔到了李景隆的门下,对议和派的崛起,一开始掌握着绝对话语权的方黄派和卓景派并没有在意,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他们有意纵容了这一派系的存在。
因为方黄派希望籍由议和派的出现,促使景卓派产生危机感,重新与自己团结起来,而景卓派则希望议和派扯扯方黄派的后腿,促使他们下台,想不到议